图源:企查查
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百货公司在大陆很有市场。如台湾远东百货、新光三越百货、太平洋百货进入大陆都很早,而且台湾的百货经营模式很成熟,太平洋百货一度是大陆百货公司模仿的对象。早一批成立的北京百货商场,譬如西单商圈的汉光百货、君太百货,背后几乎都有台湾团队的影子。北京SKP也引入了台湾的设计和运营团队。
后来一段时期,大陆百货公司其实都在去台湾化,不过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合作时,还是台湾百货与大陆市场的蜜月期。2002年,北京华联董事长吉小安开始国际化布局,目光转向台湾百货业。2005年,他和新光三越总经理吴昕达第一次接触。
二者各取所需——新光三越没有大陆百货营业执照,而北京华联有着“国家队”的背景,手握华联综超和华联商厦两家上市公司,实力雄厚;华联则看中了新光三越的百货经验——最终达成合作。
身为新光集团的第三代,吴昕达很有雄心壮志,一心要把新光天地做成中国最大的百货店。
新光三越对新光天地最初的高奢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它已是台湾响当当的老牌百货,在与同期的金融街购物中心、CBD商圈的银泰中心争夺高端品牌资源时,有足够的话语权。新光天地一开业就引入了超900个品牌,包括Prada、Gucci、Chanel、Fendi等。当时有一个插曲:LV因已在国贸商城布局,虽然新光天地百般争取,LV还是拒绝了,谁知新光天地火了,据说LV管理层很后悔。
新光天地最终确实成了“中国店王”,不过不是在吴昕达手上。
自合作起,新光三越和北京华联就不大对付,有人将其比喻为有日本血统的台湾蜀黍与家世显赫的北京大妞的联姻,极难磨合。2012年6月,新光三越彻底退出新光天地。
新光三越拿回了“新光天地”的名字,北京SKP就此诞生。SKP是Shin Kong Place的缩写,其实还是新光天地。
2015年店庆月,“新光天地”的招牌被拆换,地铁通道标识全换,北京不再有新光天地,连客服接电话都得说“您好,这里是北京SKP”,说错一次罚款50元。[1]
北京华联主导下的SKP时代来临。
同样是2012年,北京华联集团旗下石景山区华联商厦受万达广场挤压悄然关门,释放了一个不良信号。华联商厦曾经风光无两,是华联最重要的零售业务布局。但在那个时间点上,受电商等冲击,全国的百货业态都在走下坡路,有的向购物中心转型,有的自乱阵脚,只能关店止损。譬如百盛百货,从2012年起陆续关店,2016年一年就关掉了6家。新世界百货也备受煎熬。
华联商厦在那几年试图向家庭社区百货转型,但业绩不佳。
SKP的稳步成长,为华联点亮了一盏灯。百货业都瞪大眼睛看着这个奇迹。
吉小安开始复制SKP模式。2018年,西安SKP开业,辐射整个西北地区,2019年业绩逼近42亿元。2020年,成都SKP项目开工。
吉小安露面不多,常活在传闻里。最近一次出现是去年北京SKP店庆破记录之后,调研团来到SKP,他全程陪同,说了几句话:1、专心做零售,不赚快钱、“大钱”,不投资房地产和金融业;2、不搞打折促销,不接受团体消费和旅游团;3、要坚持水准。根据不同楼层的商品特点设计不同的气味和音乐,店庆当日预备茶点、专车接送,这都是水准的一部分。[2]
北京折叠
北京的百货历史并不长。
1955年,北京最牛的百货大楼要数“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当天,客流量达16.4万人,闭店后,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筐。[3]当时有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这就是五十年代的SKP。